關閉廣告

2010年,史蒂夫賈伯斯自豪地推出了iPhone 4。除了全新的設計外,它還帶來了行動裝置中前所未有的顯示解析度。在對角線為3,5 吋(8,89 公分)的表面上,Apple,或更確切地說是其顯示器供應商,能夠容納尺寸為640 × 960 的像素矩陣,並且該顯示器的密度為326 PPI(每英寸像素) 。 Mac 也會有精美的顯示器嗎?

首先,讓我們定義術語「視網膜顯示器」。許多人認為這只是蘋果發明的某種行銷標籤。是和不是。高解析度顯示器早在 iPhone 4 之前就已出現,但並未用於消費領域。例如,用於放射學和其他醫學領域的顯示器,實際上影像中的每個點和細節都很重要,在該範圍內實現了可觀的像素密度 508 至 750 PPI。這些值在「最敏銳」個體的人類視覺極限處振盪,這使得這些顯示器可以被分類為 I類 即一等顯示器。這種面板的生產價格當然非常高,所以一段時間內我們肯定不會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中看到它們。

回到 iPhone 4,你會記得蘋果的說法: “人類視網膜無法區分密度高於 300 PPI 的單一像素。” 就在幾週前,第三代 iPad 推出,其顯示解析度是前幾代產品的兩倍。原來的 768 × 1024 增加到 1536 × 2048。如果我們考慮 9,7 英吋(22,89 公分)的對角線尺寸,我們得到的密度為 264 PPI。然而,蘋果也將這種顯示器稱為 Retina。兩年前他聲稱需要 300 PPI 以上的密度,怎麼可能?簡單地。 300 PPI 僅適用於手機或與手機距視網膜距離相同的裝置。一般來說,人們拿著 iPad 時會比拿著 iPhone 時離眼睛稍遠。

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概括「視網膜」的定義,聽起來會是這樣的:“視網膜顯示器是用戶無法區分單一像素的顯示器。” 眾所周知,我們從不同的距離觀看不同的顯示器。我們有一個大型桌面顯示器,距離我們的頭部有幾十厘米遠,因此不需要 300 PPI 來欺騙我們的眼睛。同樣,MacBook 放在桌子上或腿上,比大顯示器更靠近眼睛。我們也可以以類似的方式考慮電視和其他設備。可以說,每一類顯示器根據其用途都應該有一定的像素密度限制。唯一必須的參數 有人 確定的只是眼睛到顯示器的距離。如果您觀看了新款 iPad 發表會的主題演講,您可能已經聽到 Phil Schiller 的簡短解釋。

可以注意到,對於在 300 英寸(約 10 厘米)距離處的 iPhone 來說,25 PPI 就足夠了,對於在 264 英寸(約 15 厘米)距離處的 iPad 而言,38 PPI 就足夠了。如果觀察這些距離,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,iPhone 和 iPad 的像素大小大致相同(或小到看不見)。我們在自然界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。這只不過是一次日食。月球的直徑比太陽小400倍,但同時它與地球的距離卻比太陽近400倍。在日全食期間,月球只是覆蓋了太陽的整個可見表面。如果沒有另一個角度,我們可能會認為這兩個物體大小相同。然而,我已經偏離了電子學,但也許這個例子可以幫助你理解這個問題——距離很重要。

TUAW 的 Richard Gaywood 使用與主題演講圖像相同的數學公式進行了計算。儘管他自己估計了觀看距離(iPhone 為 11 英寸,iPad 為 16 英寸),但這一事實對結果沒有影響。但可以推測的是眼睛與 27 吋 iMac 巨大表面的距離。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工作場所,與顯示器的距離也是如此。應該是大約一臂的距離,但是,一個兩米的年輕人的手臂肯定比一個嬌小的女士要長得多。在本段下面的表格中,我突出顯示了 27 吋 iMac 的值的行,您可以在其中清楚地看到距離發揮了多大作用。一個人不會整天端坐在椅子上坐在電腦前,而是喜歡將手肘靠在桌子上,這樣他的頭與顯示器的距離就會更小。

從上表可以進一步看出什麼?即使在今天,幾乎所有的蘋果電腦都沒有那麼糟。例如,17 吋 MacBook Pro 的顯示器在 66 公分觀看距離下可以用「視網膜」來形容。但我們將再次帶著 27 吋螢幕的 iMac 亮相展會。理論上來說,只要將解析度提高到3200×2000以下就足夠了,這固然是一些進步,但從行銷的角度來看,絕對不是「WOW效應」。同樣,MacBook Air 顯示器不需要顯著增加像素數量。

然後還有一個可能更具爭議性的選擇——雙重解析度。它經歷了 iPhone、iPod touch,以及最近的 iPad。您想要 13 x 2560 顯示解析度的 1600 吋 MacBook Air 和 Pro 嗎?所有 GUI 元素將保持相同的大小,但會呈現精美。解析度為 3840 x 2160 和 5120 x 2800 的 iMac 怎麼樣?這聽起來很誘人,不是嗎?當今計算機的速度和效能不斷提高。網路連線(至少在家裡)達到數十到數百兆位元。 SSD 開始取代傳統硬碟,迅速提高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的反應速度。顯示器呢?除了使用更新的技術之外,它們的分辨率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相同。人類注定要永遠看著一張方格的圖畫嗎?當然不是。我們已經成功地消除了行動裝置中的這種疾病。現在邏輯上 必須 其次是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。

在有人認為這毫無意義並且今天的決議已經完全足夠之前——事實並非如此。如果我們人類對現狀感到滿意,我們可能根本不會走出洞穴。總是有改進的空間。我清楚記得 iPhone 4 推出後的反應,例如:「為什麼我的手機需要這樣的解析度?」實際上沒什麼用,但圖片看起來好多了。這就是重點。使像素不可見,使螢幕影像更接近現實世界。這就是這裡發生的事情。平滑後的影像對於我們的眼睛看起來更加舒適和自然。

蘋果在推出優質顯示器方面還缺少什麼?首先,面板本身。如今,製作解析度為 2560 x 1600、3840 x 2160 或 5120 x 2800 的顯示器已不再是問題。問題仍然是他們目前的生產成本是多少,以及蘋果今年是否值得安裝如此昂貴的面板。新一代處理器 艾夫布里奇 它已經為 2560 × 1600 解析度的顯示器做好了準備。蘋果已經具備了操作視網膜顯示器所需的能力,至少就 MacBook 而言是如此。

解析度提高一倍,我們可以假設功耗增加一倍,就像新的 iPad 一樣。多年來,MacBook 一直以非常堅固的耐用性而自豪,蘋果未來肯定不會放棄這項特權。解決方案是不斷減少內部元件的消耗,但最重要的是—增加電池容量。這個問題似乎也解決了。新iPad 包括電池其實體尺寸與 iPad 2 電池幾乎相同,容量卻高出 70%。可以假設蘋果也希望在其他行動裝置中提供它。

我們已經有了必要的硬件,那麼軟體呢?為了使應用程式在更高解析度下看起來更好,需要對它們進行一些圖形修改。幾個月前,Xcode 和 OS X Lion beta 版本顯示出視網膜顯示器即將到來的跡象。在一個簡單的對話框視窗中,他去打開了所謂的“HiDPI模式”,使解析度提高了一倍。當然,用戶無法觀察到目前顯示器的任何變化,但這很可能表明蘋果正在測試配備視網膜顯示器的 MacBook 原型機。當然,第三方應用程式的開發者本身也必須來修改他們的作品。

您對精美顯示器有何看法?我個人相信他們的時代一定會來。今年,我可以想像 MacBook Air 和 Pro 的解析度為 2560 x 1600。它們不僅肯定比 27 吋怪物更容易製造,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佔據了蘋果電腦銷量的最大份額。配備視網膜顯示器的 MacBook 代表著在競爭中領先的巨大飛躍。事實上,他們將在一段時間內變得絕對不可戰勝。

資料來源: 工會
.